Source:中国电力企业管理
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“136号文”)发布以来,经过半年多时间发酵,终于迎来了市场层面的回响。
8月7日,《山东省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“山东方案”)正式出台,悲观的情绪旋即在光伏业界弥漫:山东光伏的天塌了、噩梦醒来还是噩梦。各种闲言碎语流传坊间。
如果说山东部分光伏主体在看过征求意见稿时,还心存暗喜,那么,等到文件以真实的面目示人时,内心建立的空中楼阁已轰然坍塌,空留下一地瓦砾。
文件明显收窄了机制电价竞价主体,将一众项目排除在机制电价执行范围之外,主要包括一般工商业和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、增量配电网、源网荷储一体化、绿电直连等项目中的风电和光伏发电。
实际上,这些项目业主心知肚明,这一天迟早要到来,只是未料到来得如此之快。毕竟136号文上留有“缓冲地带”,让人多了份期待、添了份侥幸,希望能游走岸边,借机上岸。
墙内秋千墙外道。理想与现实永远是两个世界,山东省一槌定音,果断决绝,部分业主自然是多情却被无情恼。因而,只能面对残酷现实,到电力现货市场中流击水。或乘风破浪,或随波逐流,全凭自身信念和条件而定。
山东方案之所以引人瞩目,是因为该省是光伏大省,消纳矛盾较为集中,平衡问题更加突出。山东方案好与不好,行与不行,不仅事关自身,而且事关全局,让关心电力体制改革的人士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。
客观来看,山东方案可圈可点,亮点颇多,单从机制电价单元观察,在此前保障性收购比例较高的背景下,山东壮士断腕,将部分竞价主体排除在外,硬性拉高了新能源市场化程度。或许正是因为“光伏大省”的头衔,使其不得不痛下重手刮骨疗毒。
不可否认,机制电价对新能源,尤其是光伏项目,无疑添加了一道止亏的安全屏障,但是,在新能源市场化的进程中,部分市场主体依然孜孜以求地谋求机制电价荫护,已经不合时宜。
跳出山东来看机制电价就会发现,其正在点燃新能源市场化机制改革的引信,只不过各地可能有快有慢,毕竟从机制电价覆盖的范围上,就可以间接反映各地新能源市场化程度。因而,机制电价也就成了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风向标之一。
在政策驱动时代,光伏行业方兴未艾,利好政策频频出台,内含“扶上马送一程”的意味。同时,也让光伏业界潜滋暗长了“稳赚不赔”“躺平就能躺赢”的错觉,所以,眉毛胡子一把抓,只重规模不重质量,只重“快钱”不重长效,从而造成部分光伏项目危如累卵。
当前,新能源发电装机已经占据半壁江山。我国光伏产业无论是规模、技术,还是应用场景,均居世界前列。是时候改辕易辙,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了。
而这种转变需要借以标志性事件,抽丝剥茧后,机制电价水落石出。机制电价不仅点燃了新能源电价机制改革引信,而且,从一定意义看,机制电价本身就是引信,当其“玉殒香消”化为灰烬时,市场驱动力量将会进一步助推光伏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。
观察人士注意到,早在136号文出台前,就有多家央企国企甩卖手中的新能源资产,涵盖光电、风电等领域。可以想见,随着136号文以及各地方案落地,光伏产业转型升级必将迎来新一轮“洗牌”、重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