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德时代入股达卯科技 隐秘布局AI虚拟电厂

Source:中国信息化周报

近日,上海达卯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达卯科技)发生工商变更,新增宁德时代参投的福建时代泽远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、深圳市绿水长青创业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为股东,注册资本由约1209万元增至约1277万元。

达卯科技并非普通的能源企业,公司专注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,核心团队在能源数字化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。达卯科技致力于利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能源大模型平台和AI虚拟电厂应用,提供技术咨询、运维服务及能效管理软件。

 

达卯科技的“硬实力”

能成为宁德时代的“战略拼图”,达卯科技的技术积累与落地能力是核心筹码。

在产品上,达卯智能全自主研发了基于MOE(混合专家模型)架构的能源大模型,凭借业界独创的能量块数据结构,应用云端大模型+边端智能体相结合的云边协同架构,极大优化了预测和策略模型生成的效率与准确性,相较传统策略算法,得到了大幅度提升。

达卯能源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、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算法,能够在TB级数据支撑下,对电力系统进行精准建模,使得大模型能够捕捉系统中多种变量之间的复杂关联,包括新能源发电特性、负荷波动特性、气象条件影响、电网状态演变等,从而实现对系统全局的动态精准预测和实时智能优化。

依托行业领先的全栈自研能源大模型,达卯智能为商汤、曙光、福建大数据集团等智算中心客户,提供算电协同的规划设计、建设运营等模型驱动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与生成式AI虚拟电厂服务。通过打造自适应能量系统,实现能量系统的安全、经济和绿色价值。目前运营算力中心规模超过10000P,聚合100MW虚拟电厂资源池,并提供稳定的运营与运维保障服务。

成立于2021年3月的达卯科技,早在2022年就获得商汤和寒武纪的战略投资,在算力中心、能源大模型和虚拟电厂等领域拥有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,并在2023年荣获多项行业奖项。

2023年12月达卯科技加入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,并打造徐汇区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A虚拟电厂示范项目。2024年与施耐德电气达成战略合作,同年登上全球开放式创新百强榜单。2025年7月,达卯科技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算电协同平台。

智算中心作为支撑AI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,在各地拔地而起。根据IDC预测,2028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2781.9 EFLOPS。海量的算力对能源提出了新的挑战,预计到2030年,智算中心的年用电量将占该年全社会用电量的5%-10%。

达卯科技算电协同平台基于自研的能源大模型,能够通过精准预测、动态决策、实时调度,生成动态调度交易一体化策略,从而实现算力与电力资源的高效协同,在确保用能安全的前提下,降低算力中心能源成本,提升新能源使用比例,支持算力电力协同发展,最终赋能智算中心实现联网调度、普惠易用、绿色安全的目标。

 

虚拟电厂新生

此次投资落地之际,虚拟电厂行业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催化。

在新型电力系统之中,虚拟电厂是未来重要的新型电厂形式之一。虚拟电厂在破解清洁能源消纳难题、绿色能源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能够提升能源服务,实现对分布式能源的负荷预测、响应分配、实时协调控制和储能安全健康充放电管理,参与电力交易市场和需求响应。

虚拟电厂概念的核心可以总结为“通信”和“聚合”,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协调控制技术、智能计量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。虚拟电厂最具吸引力的功能在于能够聚合DER(分布式能源资源)参与电力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运行,为配电网和输电网提供管理和辅助服务。

2025年3月出台的《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虚拟电厂发展,明确提出要加快提升虚拟电厂的发展规模和水平,健全支持虚拟电厂发展的政策和市场体系。

随着政策驱动、新能源消纳需求及技术创新(AI、V2G)三大核心驱动力发展,市场机制完善、标准统一及用户激励将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。虚拟电厂将从“政策试点”迈向“市场化规模应用”,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调节工具。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,2025-2030年,中国虚拟电厂最大负荷将从16.3亿千瓦增长至20.1亿千瓦。

虚拟电厂的崛起,正在重塑能源产业链的结构。传统产业链中,上游资源方(如光伏企业、储能厂商)、中游技术提供商(如软件平台开发商)、下游运营商(如负荷聚合商)界限分明;而在虚拟电厂生态中,三者深度融合,形成“资源+技术+市场”的闭环竞争。

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指出,虚拟电厂的终极目标,是构建一个“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、灵活智能”的新型电力系统。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或一个产品,更是一种重塑能源生产关系的新业态,代表着能源数字化的未来方向。

但虚拟电厂发展仍面临挑战。目前,我国虚拟电厂仍然处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发展过渡阶段,商业模式较为单一,大多数虚拟电厂仅通过需求响应获取收益。此外,虚拟电厂本质上是将分散的资源集中管理,因此为发挥虚拟电厂真正的“韧性”作用,建立容量定价机制重要性日益凸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