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 当前位置: 首页如何救赎“后尚德时代”的中国光伏

如何救赎“后尚德时代”的中国光伏

发布日期: 2013/4/1 15:14:00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发布单位: 工作人员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新闻来源:
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,不但将年初以来的光伏回暖幻象彻底击碎,更令那些常年跟随"带头大哥"的"小兄弟"人人自危;尚德的陨落也让那些尚在固守待援的企业看清,泥足深陷的地方政府已经不愿一味充当靠山。看来,大哥不可靠、领导也靠不住;为了不再成为下一个尚德,不甘坐以待毙的巨头们开始抱团取暖,打造全产业链的新型企业。
 
另一方面,伴随欧盟对华"双反"大限渐近,这柄始终高悬中国光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越发令国内业者寝食难安。一时间,光伏大气候从"小阳春"骤变"倒春寒"。在欧美贸易制裁大棒的阴影下,海外市场份额持续萎缩,加之标志性企业破产,正可谓"上天无路、入地无门",中国光伏还在探底的漫漫熊途,最危险的时刻远未离去。
 
绝地自救:光伏产业链纵向整合
 
尚德的陨落,无疑为中国光伏野蛮生长时代刻上了终结符,更像一个墓志铭时时提醒那些不甘坐以待毙的幸存者们。眼下,中欧之间迄今最大的贸易争端已进入角力的关键时期,对华光伏"双反"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或许即将落下,而期待政策救市发挥效力却还尚待时日。内忧外患之下,一度还在彷徨犹疑、习惯"等靠要"的光伏企业开始了艰难的自我救赎,上下游抱团图存、共同降本增效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出路。
 
就在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整的同日,英利绿色能源与保利协鑫能源在京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。前者去年就已取代尚德,夺得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冠军;而后者也成功荣升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。光伏上下游行业的两大巨头联手的背后,是已被逼到墙角的中国光伏绝地自救的号角。所谓"形势比人强",尚德的境遇令更多企业警醒,庞大的体量、往昔的荣耀都无法成为免死金牌;为今之计,正是"合则共存、分则俱亡",唯有上中下游戮力同心,外抗双反、内拓市场,方能在逆境中觅得生机。
 
其实,从去年年下半年开始,中国光伏已经开启了自我救赎的征途。部分龙头企业为规避欧美"双反"锋芒,赴第三方海外市场寻找代工,抑或直接在欧美投资设厂;更多企业则选择扎根本土、深耕下游市场,涉足光伏电站业务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。但大半年来的事实证明,"两头在外"模式不改、上中下游企业各自为战、成本控制力不从心,仍是中国光伏的致命软肋。
 
主要单纯依靠产能扩张形成的规模效应来降本增效的路子,已经伴随尚德的倒掉一并被判了死刑。中国光伏进入"后尚德时代",越来越多的企业终将认识到,唯有通过上中下游产业链整合以及技术进步,降本增效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效应。而保利协鑫和英利,无疑是他们中的先行者:硅片厂商将成本降低的空间直接传递到下游电池组件领域,从而实现全产业链产品的整体成本降低,对于双方而言,互利双赢是显而易见的。
 
另一方面,目前光伏制造业,无论是上游的多晶硅,还是中游的组件电池,毛利率都基本维持在5%左右;如果未来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,制造业将长期维持微利状态。但正所谓"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",原材料毛利率的压缩,对于下游的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业务则是个福音,意味着今后光伏业的盈利重心将转向下游。
 
尽管只是一个开始,但类似英利与保利协鑫这样的抱团合作、强强联合已不再是昔日简单的1+1=2;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,将成为中国光伏下一轮分化组合浪潮的重头戏。"一招鲜、吃遍天"的"单腿跳"模式已经不再灵光,谁先打通全产业链,覆盖上中下游的业务模式,谁才能有望在"2.0版"的光伏江湖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 
趋势为王:光伏业仍将深度探底
 
作为中国光伏业的标杆,无锡尚德倒台在业内引发的连锁反应,本已在市场的预料之中。不但与之关联较大的上市公司集体恐慌,连带为其提供材料﹑组件的小供应商也人人自危。其实何止是尚德产业链上的大小供应商,伴随近年来光伏行业由盛转衰,从银行到地方政府,恐怕都已经很难从这种全局性的大溃败中全身而退。
 
眼前的一幕,虽然在局外人看来,免不了要慨叹世态炎凉、人情冷暖。如日中天之日,人人趋之若鹜;大厦将倾之时,则避之唯恐不及。其实,在商言商,有利则聚、无利则散,本就是生意场上的常态。昔日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,他日就难保树倒猢狲散。只是,光伏业投身容易抽身难;当昔日的造富神器惨变吸金窟窿,曾经乘兴而来,如今却不得不割肉而去。
 
只图眼前利、必生长远忧,各方又岂能不心知肚明?只是,当这轮资本堆砌的造富游戏渐入佳境,光伏巨头、供应商、银行乃至地方政府都宁愿揣着明白当糊涂、穿着皇帝的新衣起舞。即便风向转变,光伏业弄潮已沦为击鼓传花式的"博傻",大家还是乐此不疲,没有人愿意点破,因为都在赌这颗炸弹不会在自己手中起爆。
 
不是么?随着尚德的做大,施正荣的想法是:既已坐拥知名的龙头企业,跻身中国首富行列,只要足够大,政府是不会让我垮台的。那些明明看到风险敞口、却依然飞蛾扑火的银行,赌的就是哪怕尚德陷入困境,地方政府也一定会救,政府的支持就是隐性担保。截至2月底,包括工行、农行、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。而地方政府可能仍然觉得,光伏业只是遇到短暂的困难,就算真有什么事,给件"棉袄"帮助企业挺一挺,还能迎来春天。
 
只是在这轮史无前例的光伏业大萧条中,尚德的倒台最终彻底扯开了各方的遮羞布。说到底,政府违背市场规律,打造企业的不破金身;企业在政府的宠溺下盲目扩张产能,恶性竞争;而债权人则盲目相信无论怎样政府都会为企业提供终极担保。但最终结局却是各方一起败给了市场。
 
资本市场有一句名言,就是"趋势为王"。当一个行业趋势明确向下、还没有形成自身底部的时候,任何政策都只能短暂地改变市场的运行,却很难改变中期趋势,在一定的反复之后,行业仍旧会走上探底之路,直到找到真正的底部,才能企稳回升。如今从国资介入输血、到满天飞的各项新政举措,却都无法阻遏中国光伏业重心下移,原因就在于此。正如人为造就的虚假繁荣终究会被打回原形,所谓的"政策底"最终一定也会败给市场底。中国的"光伏救市"如果还不懂得尊重市场规律,仍冀望以行政之手来扭转乾坤,恐怕难免落入"光伏不死、救市不止"的怪圈。